万庆良认为广州的清洁卫生情况很好,有提高,有进步,但这些都要靠大家的努力。
环保部的调查应该是简略的普查。摸底排查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污染防治意识薄弱、政策法规不完善、底数严重不清、治理修复责任认定困难、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资金技术缺乏等问题。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在中国水网关于环保修复产业的沙龙上表示,2011年环境保护部制定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将择机发布,污染场地作为重要内容已经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保护规划(2011-2015)(送审稿)》中,其相关技术标准也正在起草中。对上述数字,记者尚未从环保部获得证实。千亿市场据了解,环保部在2006年就已经启动了全国土壤情况调查,但该调查更多集中在农田土壤情况调查。根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拨出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沈阳环境科学院张广鑫认为。
此外,记者了解到环保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即将联合发布实施,并协调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涉及企业搬迁、土地规划、土地流转等环节,环境管理要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一般来说,要修复一块污染场地,前期调查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往往超出预期。据了解,陆生萤火虫的天敌主要有真菌类与沼蝇,经过漫长的幼虫期,躲过许多风险与天敌的捕食,进入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夜间飞行的萤火虫最大天敌是鞭蝎与蜘蛛类。
仍有一些网友对未能看到萤火虫表示遗憾,不过弘阳广场方面也表示,在七夕节当天,将会采用七千米的LED荧光灯造型灯作为活动的新道具,来弥补部分市民的遗憾,奉献给大家一个荧光七夕。如果真的喜欢萤火虫,就该让它们在自己的栖息地自由飞翔。谈到萤火虫与人类的关系时,付教授说道,萤火虫虽然是一种很小的昆虫,但是人类的仿生科学创造有很多都来源于对萤火虫的研究。大量的放飞,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萤火虫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很快死亡,另一种就是萤火虫能顺利完成生活史,交配繁殖后代,在当地存活下来。
而一些志愿者组织也纷纷发出公开信质疑,在署名为一批关注萤火虫命运的人的一封信中记者看到,全国各地不少环保公益机构希望借这封信表达关注。因此,他认为网络兜售的萤火虫应该都是从野外抓来的,而萤火虫采集场所一直都是卖家的最高机密。
昨天下午,弘阳广场宣布停止这一放飞活动,改用荧光灯的方式制造荧光之夜。作为萤火虫爱好者和研究者,我感到无比欣慰。他还告诉记者,以武汉为例,武汉萤、雷氏萤等本土萤火虫已濒临灭绝。信中写道:即便是养殖萤火虫而非来自野外,南京本地生物多样性也可能被破坏。
商家修改策划:七夕萤火虫变成七千米荧光灯经过专家、网友与此次活动的主办方的多番斡旋,最终在昨日下午,弘阳广场的官方微博回复网友:此次萤火虫森林的活动将会取消。环保组织反对:萤火虫要么会无辜死掉,要么会威胁本地生态就这一事件,记者联系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萤火虫专家付新华教授,他也是在微博上提出反对意见的学者之一。[page]萤火虫为何搭上七夕萤火虫发光,其实是一场雌雄对话,相互之间通过不断闪光交流,直至相会、结合、产卵,随后它们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平时以蚂蚁和腐食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
萤火虫在生态链中扮演什么角色付教授向记者介绍道,萤火虫是一种中性昆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两个星期,虫蛹冬季躲在土壤中过冬。因此,它们被称为爱情之虫。
南京江北弘阳广场宣称将在七夕夜放飞万只萤火虫,不少网友纷纷质疑萤火虫的来源以及放飞后对生态的影响。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是人们形容萤火虫的诗句,这种如今在南京城里并不多见的小生灵近日引起了关注。
按照他的说法:目前国内人工养殖萤火虫仅仅用于医学,大量商业用途可能极小,成本高达每只20元。云南萤火虫物种很多,和南京的物种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种的萤火虫,因为地理隔离,也可能是不同的亚种。一些环保组织也在微博上表示,这种放飞不可取。萤火虫专家付新华教授也向记者表示,相关负责人态度很好地和他沟通过之后向他表示,确实会取消这次活动,并表示如果还有什么做得不好希望能够多多提出意见。付教授表示,萤火虫的种类非常多,尚不能确定这次是什么品种,但从云南运来很可能与本地品种有区别。南京某婚介公司杨经理说,公司为了放飞萤火虫的策划,此前通过网站刚预订了近4000只萤火虫,每只要花5元钱。
如果下雨,萤火虫不会发光,但太晴的夜晚,天上月亮和星光太亮,会影响萤火虫发光效果,所以最好选阴天。美景还是煞风景:商家活动放飞万只萤火虫引发争议弘阳广场欲办萤火虫森林的消息一出,引起各路网友的热议,有人想看美景有人则提出质疑。
在果壳网,中国环保商城等知名科技环保网站上记者也看到,有不少帖子以宣传萤火虫知识的方式在进行呼吁停止放飞。而弘阳广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听到网友的反对声后他们就叫停了这个活动,并采纳市民意见改变了活动形式。
不少站在环保角度上的网友表示:举办这种人工萤火虫活动完全就是一种无知残忍的浪漫,恰恰违背了浪漫本来美好的含义。更有人提出质疑,这么多萤火虫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饲养的?如果是野生的,对环境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是人工养殖的,又是否会影响到南京本地的生态环境呢?面对质疑声,弘阳广场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声称举办活动中的萤火虫全是人工养殖的,从云南空运而来,并不是野生的,野生的萤火虫是买不到的
事实上,有关历史碳排放的研究也揭露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根据这些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大气中约5%的额外二氧化碳来自于1850年以前的前工业革命时期。他们指出,目前国际社会对各国二氧化碳排放贡献率的计算只采纳了1840年之后的数据。研究人员称,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工业社会之前的二氧化碳碳排放主要来自森林砍伐,这些排放占目前全球暖化效应的9%。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势必增加了人类对农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这只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谁该负多少减排责任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近日,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生产生活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至今仍存留在大气层中。例如,当蒙古人在1200年入侵亚洲之后,由于在战争时期人类暂时停止了森林砍伐,并且人口增长受到了抑制,这一地区的碳排放有所减少。
这意味着,早在工业革命和化石能源时代开始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引发气候变化。这个虚拟地图可与气候计算模型一同评估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给气候带来的影响。
根据历史记录,庞格拉茨和卡德拉绘制了一张公元800年至今的土地利用虚拟地图。但是,如果人们按地区划分气候变化责任,那么当你将前工业社会的排放计算在内的话,整个情况将会有所改变。通常,碳排放量越大的国家将肩负越多的减缓气候变化责任。但其中仍会有一部分碳排放将大气中长期存在,其时间跨度可长达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庞格拉茨和卡德拉本月发表在《环境研究通讯》的报告称,大约9%的全球暖化效应是由前工业革命时期的排放引起的。因此,其前工业社会的排放占该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可高达10%-40%。
树木将二氧化碳储藏在体内,并阻止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层。尽管政治分歧仍然存在,但目前大多数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主要依赖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各国减排义务。
一旦这些树木被砍伐,他们不仅无法继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且在腐烂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原来储存在体内的温室气体。庞格拉茨与卡耐基科学研究所的环境科学家肯卡德拉(Ken Caldeira)共同主导了这项研究。